今年我国农机化将如何发展? 聚焦三农-农业频道 温明 284345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今年我国农机化将如何发展? 聚焦三农-农业频道 温明 284345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聚焦三农

今年我国农机化将如何发展?

2019-03-25 09:37 | 来源: 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22日消息(记者李鑫)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日前召开,会议透露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保有量增幅超过4%;插秧机、谷物烘干机保有量增长9%。其中,自动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农机装备受市场青睐。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农机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到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历史性转变。今年,农业农村部将深入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推出100个左右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县和一批整体推进的示范市,推动农业机械化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扩展,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迈进。那么,未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空间、潜力与活力如何?农业全程机械化的发展重点在哪里?

  铺设秧盘、播种、育秧是大部分水稻种植区目前的主要工作。但在湖南长沙望城区,却另有一番景象。

  在云麓农机合作社,一条育秧流水线正在火热运转。流水线上的6名工作人员分工明确,运料、装料、搬运一气呵成,平均3.6秒钟就能装好一个育秧盘。合作社负责人刘坤说,流水线代替人工,工作效率被大大提升。

  刘坤:高精度流水线,大概一天育秧10000盘左右,一个小时育秧800—900盘,流水线效率被大大提高。原来一个流水线一天只能生产2000盘左右。

  刘坤的合作社,是长沙市投资奖补的四大育秧工厂之一。建成后,一直通过机械化方式培育秧苗,为周边农户提供机械育秧、机械翻耕、机械插秧等服务,通过高速精准的育秧流水线,提升了合作社效益,也降低了农民的采购成本。同时,还降低了肥料成本。以前合作社都是从外省采购肥料,成本较高。如今,一个年产万吨的有机肥研发中心在望城区成立,生产的肥料不仅可以满足刘坤合作社的需求,还有效地降低了望城区内机插秧、育秧的成本。

  有机肥研发中心负责人周乐说,望城区科学引导农机合作社走差异化、特色化、抱团化发展的路子,各大合作社配合紧密。

  周乐:考虑到之前机制成本过高,从外省进的话,要19元/包,而且货源供应不足。我们自己研发,一包成本降低了4元。

  耕种管收四个环节里,望城区逐步实现了机械化、信息化和科学化的管理。

  袁虎:这一块,是我们对整个对泵房的实时监控页面;这一块,显示目前泵房处于一个开启状态;像这个蓝色的示意图,证明这个管道已经上水了。

  说话的叫袁虎,是龙虎农业机械服务合作社的负责人。他说,通过农田水利信息化系统,在有网络的任一角落,都可以进行智能操控。

  袁虎:像管道压力、泵的电流和电压,我们全部可以监控,并且可以了解到具体的相关信息和数据问题。

  在秧苗收割方面,望城区成立了湖南省首家农机综合服务超市,通过调动闲散农机资源,为有需求的农业主体提供一条龙服务。

  一飞农机综合服务超市负责人刘一飞:总共是13大板块,我们所服务的价格,包括机械收割、犁田、运费、飞机植保等。我们的价格比较便宜,低于市场价的10%,粮油农机的全程农机化已经全部覆盖。目前我们正在迎合望城的种植结构调整,扩大玉米的直播、油菜的点播,包括红高粱的种植农机服务。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在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上说,今后,要加快推进机械化由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烘干、秸秆处理全过程延伸,推动农业机械化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扩展,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迈进。

  张桃林: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是农业现代化重要标志,但总体上看,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还不平衡,部分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率较低。下一步,将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为全程机械化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力争到2025年农机装备品类基本齐全,产品质量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国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1亿千瓦左右,全国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75%。

  此外,张桃林在多个场合讲到,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还有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张桃林: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缺门断档和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并存;农机和农艺融合不够,品种选育、栽培制度、产后加工与机械化生产的适应性有待加强;适宜机械化的基础条件建设滞后,存在农机“下田难”“工作难”和“存放难”问题。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2019年,农业农村部会推出100个左右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县和一批整体推进的示范市。并且,要求各地农业等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大力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机械化生产与农田建设相适应,稳定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创新推动农机具共享共用,并深化农机“放管服”改革,进一步释放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空间、潜力与活力。

编辑: 温明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