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第一书记”讲扶贫故事 科技扶贫-农业频道 温明 284386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听“第一书记”讲扶贫故事 科技扶贫-农业频道 温明 284386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科技扶贫

初春时节,记者造访靖宇县花园口镇仁义村——

听“第一书记”讲扶贫故事

2019-03-25 14:27 | 来源: 吉林日报

  吉林日报记者 赵广欣 王丹 孟歆迪

  长白山下,松花江畔。

  天空中灰暗的云层压得很低,只在远处层叠的山峦间隐约透出些光亮。

  待汽车停下,推开车门,只见雪花洋洋洒洒飘落,村舍院落间不时传来犬吠鹅鸣声,仁义村到了。

  仁义村隶属靖宇县花园口镇,是国家级贫困村。祖祖辈辈穷了一代又一代,但在近3年的脱贫攻坚战中,仁义村的贫困户全部摘掉了穷帽子。

  土地贫瘠、病残致贫现象突出、人均年收入2000多元……一座多年陷入贫困恶性循环的小山村,是如何实现脱胎换骨的呢?

  脚下是宽敞的柏油路,两侧是齐整的绿栅栏,我们随仁义村第一书记刘坤一边走访贫困户,一边听他讲述村里的脱贫故事。

  “刚到这个村,我头疼得厉害”

  2016年1月4日,刘坤受省民政厅指派,以扶贫工作队副队长的身份来到仁义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几条黄土路串连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旧毛坯房。破瓦寒窑,篱栅歪斜,不光村民们穷得厉害,村集体收入一年也不过6000元左右。

  “刚到这个村儿,我头疼得厉害。”刘坤对记者说:“我也出身农村,对农村的生活状况非常了解,但像仁义村这么穷的,我还真是头一次见识。”

  “既然来了,就不能认怂。”刘坤和扶贫工作队一道,在村里挨门挨户走访,开始为仁义村的“穷病”诊脉寻方。

  结合村里的土地和人力资源情况,刘坤和扶贫工作队商量来研究去,初步确立了3年的扶贫思路。

  第一年,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来改变村容村貌;第二年,通过发展产业项目来增加村民收入;第三年,通过增加公益设施投入来改变居住环境。

  然而,思路确定下来容易,人心想拧成一股绳却很困难。“这些年村里穷得人心都散了,想干点事儿聚不成堆,拢不起人气。”刘坤告诉记者,早就穷麻木了的村民们前怕狼后怕虎,战战兢兢,没有一个出头的。

  “你说得天花乱坠,再好的事儿就是没有人敢干。”刘坤愁得饭吃不下,觉也睡不安稳,甚至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但又一想,“组织派咱到这里,就是走也得留下点什么。工作再难,还是先干出点名堂再说。”

  思来想去,刘坤决定先从村里的重点贫困户入手,他把工作的突破口压在了于洪波身上。

  “重点贫困户都挣钱了,其他贫困户们眼红了”

  于洪波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妻子是智障残疾人。一户多残,他家可是村里的重点贫困户。“于洪波如果能脱贫,看其他贫困户还有什么话好说。”这么想着,刘坤就天天往于洪波家跑,给他念起了“致富经”。

  当然,选择于洪波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不是盲目的。“于洪波虽然残疾,但我看出来这人一直不认命、不服输,骨子里有倔劲。”刘坤说。

  几番“经”念下来,于洪波被打动了。就在其他村民观望、犹豫不前的时候,于洪波开干了。

  他从自家耕地里选出4亩,种上了黑果花楸和蓝莓。需要技术,刘坤给他请专家;需要销路,刘坤替他找市场。到了年底,每亩收益达到了1万元。

  头一炮打响,于洪波信心足了。在刘坤的帮助下,他又很快在养蜂方面成为“土专家”。2016年,他养蜂就收益2万多元。同时,于洪波还养起牛,种起了香瓜,酿起了酒。他酿的纯粮食酒如今一年可获利三四万元。

  “重点贫困户都挣钱了,其他贫困户开始眼红了。”刘坤笑着告诉记者。

  于是,贫困户们纷纷地撸起袖子,种起了花楸、香瓜和油瓜子,养起了牛、鹅和蜜蜂,死气沉沉的贫困村终于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脱贫不能“等靠要”,致富不可睡大觉。仁义村的人心活了,干劲有了,日子也好起来了。

  2018年底,仁义村建档立卡共55户101人全部实现脱贫。

  “站在百姓的立场来思考,自然会维护群众的利益”

  2019年春节前的一天,村里10多位六七十岁的老大娘涌进村部,给刘坤送上了一面锦旗。

  在记者的再三要求下,其他村干部把锦旗取了出来。记者看到,锦旗上面写着:“感谢刘坤好书记,仁义村民拥护您”。

  刘坤不好意思地说:“这不是给我个人的。党的扶贫政策好,这是他们感谢党的。”

  2017年9月,刘坤被任命为仁义村“第一书记”。“‘第一书记'是党的扶贫政策的基层代言人和落实者,我的所做所为就要折射出党的关怀,体现出党与人民心连心。”

  就在任命的第一天,刘坤来到村部,发现这里人声鼎沸。原来是企业来收购油瓜子,但由于种种原因油瓜子的收成不太理想,企业就把价格压了下来。村民们心里不情愿,但却说不出个理儿,有的在那跟企业代表吵嚷,有的在那唉声叹气。

  “把合同拿出来我看看。”刘坤对企业代表说。这一看还真让刘坤看出些门道,“按合同上说,技术指导不到位造成的产量下降由企业负责。那我问下,在种植过程中你们指导到位没有,你们来过没有。”刘坤问企业代表。村民们异口同声说“没来过”,企业代表也承认没来过。随后,刘坤又跟企业代表讲国家的扶贫政策,最终的收购价格不但没降,还涨了0.3元每斤。

  “不是我抓住了合同里的理儿,而是咱站在了百姓的立场来思考,自然要维护群众的利益。”刘坤说。

  刘坤的扶贫故事讲完了。在意犹未尽中,记者到几家脱贫户家中造访。笑意盈盈,信心满满,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让他们的脸上充满别样的光彩。

  “脱贫不返贫,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走到村里一处高坡,刘坤手指村北,“离这不远就是白山湖仁义风景区,下一步我们会以国家将仁义村确定为重点扶持旅游村为契机,大力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带动贫困群众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旅游产品脱贫致富。”

  记者向村北望去,此时,云霁初开,几束阳光穿过云隙,将刘坤手指的方向照得一片明亮。

编辑: 温明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