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圆梦脱贫 科技扶贫-农业频道 朱文韬 297319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身残志坚圆梦脱贫 科技扶贫-农业频道 朱文韬 297319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科技扶贫

身残志坚圆梦脱贫

——记脱贫示范户张凤岐

2019-10-09 09:28 | 来源: 通化日报

  记者 张国威

  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在政府和帮扶干部的引导支持下,通化县涌现出一批主动脱贫的先进典型。在脱贫路上,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因自己是弱势群体而向别人索要,他们身残志坚,不等不靠,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摆脱贫穷。

  家住西江镇岔信村的张凤岐,65岁,右手残疾并患有帕金森综合征,基本丧失劳动能力,虽说可以行走,但却做不了重活。家中有20亩地,却也只能靠维护6亩来维持生计。妻子王学琴,53岁,患有智障,没有劳动能力,养家糊口的重担几乎都落在了张凤岐的肩上。2014年,张凤岐女儿上大学,又给原本困难的家庭增加了负担。

  在生活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是扶贫的春风给这一家带来了生活的希望。针对张凤岐家的实际情况,村干部和包保单位通过不断走访,与其交心互谈,按照“一户一策”,为他家量身打造了“三步走”脱贫计划,多管齐下,精准发力。只要是政策允许,凡是可以倾斜到他们家的优惠保障政策,都会帮着去申请;根据张凤岐的身体条件,帮助他发展养殖业、订单农业,增加收入。2017年,包保部门出资,帮助张凤岐买了一头母猪,自繁自养,现在还喂养了11头肥猪崽,到年底大约收入1万元;为了增加贫困户的收入,村里与驻通65367部队签订合同,以市场价格收购贫困户的冬储菜。张凤岐勤劳肯干,种了2亩地秋白菜,纯收入8000多元;帮助解决子女就业,加快脱贫摘帽进程。张凤岐女儿张金艳即将毕业,却一直为找工作而犯愁,他家人均收入仅2866元,生活实在艰难。帮扶干部一直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让张金艳安心上学,毕业后,经过包保部门市人大协调,帮助她在通化市中心医院联系了一份护士工作,月收入4000元。

  “现在俺们有收入了,自己能过好日子了,这么多好心人帮助我,有这么好的政策,我的女儿也找到了工作,只要我们肯做、多劳动,我们家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张凤岐感激地说。

  张凤岐在政府和扶贫干部的引导帮扶下,享受到各项政策补助资金,加上自身坚持不懈地努力,年收入达到7.4万余元,在2017年底彻底摘掉了贫困帽,实现了脱贫梦。

  虽然身体残疾,腿脚也不便利,但是张凤岐从来没有怨天尤人。家里大小的农活只要他能干的就一定不去麻烦别人,家里的院墙垮塌了,村干部给要来了石块和水泥,张凤岐自己动手,一块块石头,一点点堆砌起来,手上磨出了血泡,但是他仍然坚持着。“我不怕苦不怕累,只要是能干的活,我都愿意去做,我不认命”。这是张凤岐说出的一句再朴实不过的话语,却满满地透露着坚韧和不屈,面对重重困难,他依旧笑对人生,满怀信心。

  坚韧推开困难,勤奋战胜贫穷。张凤岐依靠政策通过自身努力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幸福生活都是靠勤劳的双手奋斗出来的,张凤岐的故事给其他贫困户树立了榜样。然而张凤岐只是通化县贫困群众脱贫进行时的一个缩影,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下,该县不少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但是仍有一部分人依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扶贫先扶志就显得尤为重要。

  扶贫先扶志,脱贫靠自己。在开展扶贫工作中,既要重视物质上的帮扶,更要重视思想上的帮扶,贫困户只有自身确立了脱贫的勇气、意志和信心,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帮扶单位和全社会的热心帮助下,像张凤岐这样的贫困户的脱贫之路会更加平坦宽阔,未来的生活会更加幸福美满。

编辑: 朱文韬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