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取暖,带动更多乡亲致富 科技扶贫-农业频道 朱文韬 3008059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抱团取暖,带动更多乡亲致富 科技扶贫-农业频道 朱文韬 300805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科技扶贫

抱团取暖,带动更多乡亲致富

——农民党员卢贵仁的奋斗之路

2019-11-29 09:06 | 来源: 通化日报

  记者 宋晓林

  有道是“瑞雪兆丰年”,在柳河迎来今冬第一场暴雪的那天上午,卢贵仁的碾米厂试车生产,磨出了第一捧大米。那晶莹剔透的大米,和厂房外厚厚的积雪一起,在阳光照耀下迸射出奇异的光彩。

  卢贵仁,今年43岁,柳河县柳河镇砬门村村民,中共党员。按他自己的话说,他家曾是整个砬门村最穷的,兄弟姐妹4人,母亲患病多年,只有父亲一个劳力,日子过得一直紧巴巴的。初中毕业,卢贵仁开始务农为生,虽然日子过得很难,但贫穷没有扼杀卢贵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的头脑里始终在琢磨事儿。2005年,卢贵仁还是一个靠拉脚为生的业余粮贩,他抓住一切机会向大粮商学习营销技巧,一点一点学会了这里头的门道。2013年,卢贵仁发起成立了柳河县慧亿种植专业合作社,当时,这个合作社小得可怜,只有5户成员。

  这几年,卢贵仁一边通过农业部门学习水稻种植技术,一边指导社员种植水稻,他向社员们统一发放稻种和肥料,要求社员按统一标准加强田间管理。如今,卢贵仁组织的合作社已经发展到73户成员,占了全村粮户的9成以上,有水田约400亩。除了合作社的社员外,他还与周边几个村的村民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合同,提供种肥,秋后再回收这些农户的稻米。

  “我追求的是生产大众化的精品米,让老百姓都能吃得起的好米。”作为农家子弟,卢贵仁总想着把家乡的优质产品做好,带动更多农户增收。因为品种统一,管理一致,社员的收入明显超过单打独斗的农户。“直观地看,我们的社员种的大米收购价就一块五,没入社的人家就只能卖一块二。要是就一两户种稻花香的话,根本卖不上价,好米也只能卖个普通米的价格。”在介绍了今年的市场行情之后,卢贵仁又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今年我们种的是吉林农大168(水稻品种),按平均亩产1200斤算,10亩地就多挣3600块钱,种子、肥料、人工全都出来了。”

  摊子大了,水稻总产量提高了,但无论水稻种得多好,终究还是初级产品,于是,卢贵仁琢磨起了加工大米的主意。两年前,他就打算筹建一座碾米厂,为合作社提供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作为一个贫困村,砬门村座落着若干家企业,但没有一家是本村村民创办的。所以,包保砬门的市领导和包保部门也为这个厂倾注了不少心血,帮助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提起这一点,卢贵仁一直心怀感激。

  两年间,卢贵仁动用了自己的一切关系,想方设法筹措资金300万元,建起了一座碾米厂。这个厂拥有大米色选机两套、抛光机两套、碾米机4台,以及加工大米所需要的各类辅助设备,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生产线。对一个农民来讲,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碾米厂建起来,村里人或多或少都跟着沾了光。今年收粮,社员们没有一家再换工收割、脱粒的,一家出一个人盯着地块,收割机直接开进稻田里,成堆的稻子用车拉到碾米厂的地秤上一过秤,直接就能算出谁家该领多少钱。至于没有入社的乡亲,卢贵仁也为他们提供了方便,谁家要过个秤,谁家的口粮要磨个米啥的,一概免费。这还不算正式生产以后创造的若干个用工岗位。

  “我现在觉得抱团取暖,是合作经济的优势。”卢贵仁说:“现在我们可以说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按现在的说法,这就叫一二三产业融合,确确实实能给农民带来好处,不过,不能为图挣钱盲目扩大规模,眼下,能把合作社每年生产的2000吨粮食全部加工出来卖掉就行了。”

编辑: 朱文韬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