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粮稳猪,金华有道 科技扶贫-农业频道 魏延弟 3194930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保粮稳猪,金华有道 科技扶贫-农业频道 魏延弟 319493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科技扶贫

保粮稳猪,金华有道

2020-08-06 09:17 | 来源: 农民日报

  农民日报记者 蒋文龙 朱海洋

  在“六稳”“六保”中,农业有着“压舱石”的地位。正所谓“猪粮安天下”,但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由于农业比较效益相对低下,导致种粮和养猪的积极性一直在低位徘徊。

  金华地处浙江中部,土地资源十分紧缺。而今年,在粮食和生猪的稳产保供任务落实上,全省11个地市大排名中,金华一马当先。仅半年时间,粮食种植面积同比增加17万亩,生猪存栏量增加4.58万头。

  保粮稳猪,金华究竟是如何做到的?近日,记者专程前往探访。

  “标准地”改出万亩粮田

  6月前后,是单季稻的夏种时节。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下宅村的农田里,迎来了久违的隆隆声。只见拖拉机徜徉田间,泥水飞溅,远处还停驻着三两只白鹭。村党支部书记王根俏不禁感叹:“已有20来年没见这个场面啦。”

  由于毗邻苗木城,下宅村700多亩耕地中有八成多种苗木,剩下的种果蔬。尽管相比种粮,苗木既好管又来钱,但问题仍然令人揪心:土壤酸性越来越强,肥力越来越低,耕作层越种越薄。

  这几年,随着苗木效益不断走低,加上一些土地承包即将到期,澧浦镇因势利导,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展分散土地集中流转。才一年多光景,包括下宅在内的七八个村,就成片流转了4200多亩土地,其中下宅村流转了400多亩。

  眼下,这些土地全由金华凡人金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包。老板季静波38岁,过去在金东另一个村种了三四百亩水稻,几年里一直在寻找机会,扩大种植规模。就这样,两者一拍即合。

  从苗地到良田,得益于金华去年启动的农业“标准地”改革,即通过推动耕地连片流转,来精准落地现代农业产业项目。现如今,季静波已种上3900多亩水稻,如果全部种两季,可年产3000多吨粮食。从耕种到加工,从社会化服务到品牌化营销,他计划建起一整条产业链。

  在金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范冬岩看来,这一改革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难题,关键还能有效遏制“非粮化”和抛荒现象。近年来,金华共建成近94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排省内地市第三。但受各种因素影响,部分粮食生产功能区种上了苗木、经济作物等。

  眼下,在金华市义乌市赤岸镇山盆村的150亩田园里,原先种的红叶石楠全部腾空,取而代之的是绿油油的稻苗。为了提高粮食保供能力,2019年下半年,义乌对全市1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的“非粮化”展开“地毯式”排查。作为产粮大镇的赤岸率先启动整治。

  如何让农户甘愿弃苗种粮?义乌用奖励与服务“开道”:对配合整治的业主,镇街予以适当补偿,且优先选用其清退的花卉苗木,用于辖内绿化工程;对主动改种粮食的,则做好用地、技术等各项服务保障,并予以资金奖励;对完成任务的镇街,市财政同样还有资金奖励。

  从义乌试点开始,5月后,“非粮化”整治在其他县市全面铺开。根据计划,今年,金华将整出4万余亩耕地。截至6月29日,全市已完成“非粮化”整治面积3万余亩,其中九成多种上了粮食。

  金华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胡谷琅告诉记者,之所以速度这么快,主要是各地充分依托农业“标准地”改革平台,一方面促进土地、农业生产资料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将招商与选商、监管与服务相结合,有效提升粮食项目的落地质量和效率。

  “组合拳”注入扩产动力

  “五一”小长假刚过,金华市婺城区的生猪业又迎来好消息,辖内“宏业畜牧”的二级种猪繁育场正式通过验收。这意味着,今后,该场每年可提供长大母猪1.2万头、商品仔猪2.8万头。

  婺城作为省级生猪调出大县,今年把保障种猪生产列入重中之重,整合各项政策,建立了稳定、可靠的资金投入体系,进一步加大对种猪场的扶持力度。

  “美保龙”是婺城近年冒出的“明星企业”。其独到之处在于,采用先进的育种技术、管理方式和环保设施,改变了人们对猪场的传统印象,可以“喝着咖啡挑种猪”。目前,该公司每年可对外供应1.6万头种猪。婺城区已建成4家种猪繁育场,占到全市的一半。

  婺城抓种猪,另一个生猪大县兰溪,则通过“改扩新建+金融帮扶”,充分挖掘生猪产业潜能。在当地,生猪养殖主体引种有补贴,通过活体抵押贷款,又一下盘活了发展资金,还能获得政府贴息,再加上用地保障的加码,有效激发了大家的扩产动力。

  养猪最怕大面积病死。很多企业主坦言,过去尽管有政策性保险,但赔付金额不够“解渴”。今年,金华专门与保险机构合作,推出名为“金猪安”的特色补充保险,使每头猪的保额从1200元提升至2100元。新增的90元保费中,农户只需自负20%。这让很多主体颇为赞赏,大大增强了养殖信心。

  为了让养殖主体放心大胆养猪,金华的另一个做法,也颇具借鉴价值。在当地,中小养猪场较多,由于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控能力不足,增产空间受限。对此,金华创新性地推出“以大带小”模式,通过中小猪场与大企业的抱团带动,帮助中小猪场复养和扩养。

  据了解,这种模式主要有入股、租赁和托管3种形式,目前已有11家中小养殖场与大型养殖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第二季度,金华生猪存栏量较一季度末增加4.5万头,其中,通过“以大带小”模式就增养了3万头。

  现在,金华已是全省生猪养殖量最大的地市。这一轮转型升级中,金华的生猪业令人耳目一新。以时下最受关注的“多层养猪”为例,全市新建的14个万头猪场里,有8个采取该模式,一大批以“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循环化、数字化、基地化”为引领的猪企扛起了高质量发展的大旗。

  “田间七日”解决后顾之忧

  今年,杨桂芳喜遇“贵人”,种水稻算是有惊无险。受3月底寒潮天气影响,其地处婺城区白龙桥镇下杨村的基地出现了部分直播早稻出苗差、苗数不够等问题。所幸,农技专家下乡指导及时看出毛病,现场就开出“处方”:重施分蘖肥,搁田后及时追施穗肥。

  经过这场“田间七日”技术服务活动,杨桂芳与几名专家从相识到相熟,如今碰到啥问题,一个微信就能咨询。线上难以解决的,专家再下乡实地查看。

  专家下乡指导农技并非一桩新鲜事。但今年,金华市农业农村局开展的“田间七日”活动则不同。其通过专项服务与普遍服务相结合、职能站所与服务团队相衔接的方式,由市、县、乡三级联动,每个月集中7天下乡,帮助农业主体解决生产实际困难。

  金华市把“田间七日”作为服务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上田头、下地头、进村头,开展技术服务、政策宣讲、知识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对收集到的问题,实行认领包干、跟踪落实。如今,“田间七日”活动已开展两期。

  不少参加此次活动的专家反映,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在于,有了相对集中的时间后,可以让服务力量真正沉下去,而不是蜻蜓点水、各自为政。一方面,有效提高了服务的精准性、落地性、连贯性,另一方面,也能更直观地获取基层需求,从而对今后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田间服务很好地解决了生产主体的后顾之忧:连续高温下,朝飞家庭农场的葡萄园部分发生日烧现象,在专家的指导下,农场及时采取了开沟排水、遮阴处理等应对措施;兰溪市赤山湖绿色农庄茶园基地出现小绿叶蝉,专家和管理人员就在地头商议绿色防控方案,使虫害得到了有效遏制……

  在范冬岩看来,表面上,“田间七日”只是一项服务活动,实际上是将各项政策、服务进行集成,通过活动载体来对接产业,为生产主体解决各种现实困难。他认为,随着农业经营层次的不断提升,农业服务同样会有创新。

  据了解,接下来,金华市农业农村局还计划推出“田间一件事”改革。这项改革的核心要义就在于“集成”二字,将土地流转、绿色防控、项目申报、品牌培育等田间各个事项,通过政府资源和服务手段进行平台化、体系化集成,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更高效便捷、更精准落地的营商环境。

编辑: 魏延弟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