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回村涵养乡风 农村文化-农业频道 魏延弟 2745572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德孝回村涵养乡风 农村文化-农业频道 魏延弟 274557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农村文化

德孝回村涵养乡风

——山西运城市盐湖区推进乡村文明建设见闻

2018-10-17 09:39 | 来源: 农民日报

  乔靖鸿农民日报记者吴晋斌

  前不久,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雷家坡村村民张西海嫁女时,不要彩礼,并将一块家风家训牌匾给女儿作嫁妆。婚礼上,新婚小夫妻签下了“德孝承诺书”,张西海当众宣读了“嫁妆”内容,并叮嘱女儿:“婚后一定要孝敬公婆、和睦邻里、勤俭持家……”

  像张西海这样嫁女不收彩礼在雷家坡乃至盐湖区已经成为一种新风尚。近年来,盐湖区深挖本土文化资源,以德孝忠义等传统文化培育农村好家风,以家风建设促乡风文明,重构乡村新价值观,探索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以德孝文化重构乡村价值观

  盐湖区是运城市唯一的市辖区,总人口70万。这里是三皇五帝之一舜帝的主要活动地和安息之所,还是关公故里。舜帝德孝文化和关公忠义文化,在该区有着很深厚的群众基础。

  “我们党倡导的‘党员干部要立政德、明大德,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与德孝文化中提出的‘以德治国、以孝齐家’,在文化上有传承发展的关系;关公忠义文化的核心内容‘忠、义、仁、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民个人层面道德准则——爱国、诚信、友善、敬业,从现代角度来看也是相符合的。”盐湖区委书记王吉敏说。

  探索两大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成为盐湖区不断培育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着力点。盐湖区以“忠诚担当”“德政孝行”为切入点,以先进典型评选表彰、移风易俗德孝礼、家风家训传承等为载体,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党校、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家庭活动,对党风带政风、政风促家风、家风促民风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雷家坡村党支部组织的“德孝大讲堂”在外人看来很“雷人”:第一项议程,儿子媳妇面对父母公婆大声喊三次“爸”和“妈”;      

  第二项议程,和父母公婆拥抱三分钟,目的是让子女从中体会小时候父母是怎样日日夜夜将自己抱在怀里的;第三项议程,儿子女儿和媳妇女婿给父母公婆洗一次脚,回忆和感受一下小时候父母是怎样一把屎一把尿将自己拉扯大的……往往三项议程结束,室内室外感动得哭成了一片。

  盐湖区先后表彰“十大孝顺媳妇”“百佳孝顺媳妇”770名,雷家坡村的媳妇和嫁出去的姑娘就占到10多名,带动了村风民风持续好转。多年来,村里没有发生一起违法违纪事件。村党支部被中央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雷家坡村被评选为“全国文明村”。

  近年来,盐湖区形成了遍布城乡的150多个集德孝大讲堂、德孝文化墙、农家书屋、文艺宣传队、志愿服务队和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六位一体”的文化苑,激发全区崇德向善的正能量。该区共涌现出了140位道德模范,其中6人荣登中国好人榜,7人荣获山西省道德模范,并涌现出国家级文明单位6个、省级文明单位22个。

  以农民为主体建设乡村文明

  盐湖区席张乡西张村94岁的姚翠娃是57岁的曹拉拉的婆婆。几十年来,曹拉拉把公公婆婆当作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对待,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

  前些年,曹拉拉一家日子过得艰难。一到冬天,为节省炭火,自己的屋里再冷也不生火炉,却总是先要把婆婆屋里的火炉生得旺旺的。每天不管多忙,曹拉拉总是先把婆婆的生活安顿好,家里鸡蛋、奶粉、零食等营养品,从没间断过。婆婆得了急性阑尾炎去乡镇卫生院住院治疗,曹拉拉没日没夜伺候,晚上就在一旁打地铺。

  “婆婆给我做出了好榜样。不好好孝敬老人,是要被别人戳脊梁骨的!”曹拉拉的儿媳丁云霞每天下班回家后,也总先陪着奶奶聊聊天,嘘寒问暖,两个小孙女也围着老奶奶逗她开心。四代人和睦相处,尽享天伦之乐。

  不比钱多比孝顺,不比家业比家风。孝敬父母成为盐湖区农民们“不能等、等不得”的自觉行动。今年5月起,盐湖区314个村都建立了村规民约,并成立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新乡贤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协会、民调理事会等7个村民自治组织。“一约七会”机制,将村民作为乡村文明建设的主体,激发了基层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营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极大地激发了农村发展的活力。

  以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振兴

  乡风文明助推乡村振兴成为盐湖区的一道新风景。雷茂端是盐湖区三路里镇沟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生活的沟东村,三面环山,沟壑纵横,土地贫瘠,十年九旱。脆弱的生态、微薄的收入,使这个村的群众长期在贫困线上徘徊。雷茂端下决心要为村民寻找一条脱贫致富的门路。

  国槐是盐湖区当地的乡土树种,它所产的槐米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雷茂端经过仔细观察和研究,发现有一株国槐不同于其他国槐,一年能结两茬槐米。他想,如果能培育成双季槐规模种植,一定能够成为村民的致富产业。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培育出了一年能产两次槐米的双季槐。

  为了动员群众栽植双季槐,他向群众承诺,自己负担树苗和接穗,保证3年后每亩地纯收入达到800块钱以上。若是达不到,由他自己掏腰包给大家补齐。

  现在,全区双季槐面积发展到6万亩,特别是在三路里、上郭、上王等山区,栽植双季槐使土地效益提高了10-20倍,成了当地群众的“摇钱树”,成了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仓廪实知礼仪,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就是对村里的最大的德和最大的孝。”雷茂端说,产业的支撑让沟东村90多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双季槐产业还让山西省300多个村庄受益,受益贫困户达1万多户。去年9月13号,雷茂端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奖”。

编辑: 魏延弟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