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结婚了都不敢声张,“百年不通婚、不往来”的这两个村做了这个决定…… 农村文化-农业频道 温明 2779065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以前结婚了都不敢声张,“百年不通婚、不往来”的这两个村做了这个决定…… 农村文化-农业频道 温明 277906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农村文化

以前结婚了都不敢声张,“百年不通婚、不往来”的这两个村做了这个决定……

2018-12-10 08:39 | 来源: 央广网

  2018年12月4日,对于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的汤坑和大长陇两地村民来说,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汤坑马氏祖祠内,两地村民代表举行庄重的友好邻乡缔结仪式,破除了在两地流传数百年但早已无从考证的“不相往来、互不通婚”的陈规旧俗。

  2000米队伍迎一场“迟到”的团圆

  当天一大早,普宁市汤坑村的“汤坑乡道”牌坊前人头攒动。全村男女老少纷纷涌上街头,将并不宽敞的乡道挤得水泄不通。有的村民还爬上凉亭桌椅或路边矮墙,举目远眺村口的一举一动。

  汤坑村党总支书记马振通则早早换上一身笔挺的西装,不停地穿梭于人群之间,指挥围观的村民分列乡道两侧,排成两列近2000米的队伍,夹道迎接一群即将到访的特殊客人,以及一场“迟到”的团圆。

  上午9时,汤坑村口礼炮长鸣,锣鼓喧天,一列来自大长陇村的车队正缓缓驶向汤坑乡道。只见几名大长陇村的乡亲陆续下车,从车上取下一块写有“睦邻友善”的木制牌匾,将其送到汤坑马氏乡亲手中。

  随后,100多名大长陇陈氏乡亲代表也纷纷下车,与现场守候多时的汤坑马氏乡亲握手拥抱,场面喜庆热烈。乡道两旁的村民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一期盼已久的历史时刻。

  在汤坑马氏祖祠内,两地村民代表举行了庄重的友好邻乡缔结仪式,宣告两村落破除了在两地流传数百年但早已无从考证出处的“不相往来、互不通婚”的陈规旧俗,正式缔结睦邻友好关系。

  口述历史:“不通婚”旧俗无从考证

  据了解,汤坑和大长陇是普宁市大南山畔两个毗邻而居、人口众多的乡村聚落。汤坑由汤坑村、碗仔村、高明村等8个行政村组成,均以马姓村民为主,人口有36000多人。大长陇村是当地著名的人口大村,也是当地最大的陈姓乡村聚落,人口逾37000人。汤坑、大长陇还是普宁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乡亲近20万人。

  然而,这两个毗邻而居、人口众多的乡村聚落,在历史上却有一个无从考证起源的陈规——汤坑马氏乡亲与大长陇陈氏乡亲不得通婚。谈及这一旧俗,汤坑村党总支书记马振通告诉记者:“这个习俗代代相传,但我们已经不清楚它是从何而来的。”

  普宁市大长陇村萃涣堂理事会会长陈亚角则告诉记者,由于汤坑和大长陇两村落同处于普宁大南山畔,两地一脉相承,同饮一溪水。在以前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两地村民为谋求生计,因水源、柴火等生存问题偶然发生过小矛盾、小摩擦。“但确切时间和原因也并未在族谱、文书上留下相关文字记载,因此无从考究。”陈亚角说。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汤坑马氏乡亲与大长陇陈氏乡亲交流日益频繁,历史陈规的影响日渐淡化,不少乡亲在经济交流中结为好友。但“互不通婚”的旧俗仍是两地村民的心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长陇、汤坑大约有数十对青年男女组建家庭,但都碍于旧俗,他们不敢声张。”陈亚角说,“陈规旧俗给乡亲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

  两地“牵手”:互赠牌匾一笑泯恩仇

  近年来,普宁当地党委、政府不断完善基层治理,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就在今年5月,普宁市果陇村与北山村就在当地政府与乡贤的力促下,“一笑泯恩仇”,两村破除了200多年禁止通婚的旧俗。

  在当地政府与乡贤的推动下,汤坑马氏乡亲与大长陇陈氏乡亲也于今年10月开始互派代表进行协商。双方代表达成共识,要摒弃陈规旧俗,解开民间流传而未被考证的心结,为两乡乡亲的睦邻友善、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以此鼓励当地青年放下思想包袱,解开心结,提倡两村年轻人之间进行恋爱、婚姻等正常民俗往来活动。

  大长陇村党总支书记陈金溪告诉记者,双方商定举办仪式,并签订了缔结友好关系的相关协议书,内容包括促进双方教育、经济、环境、文化(包括民风民俗、婚娶)等。

  “缔结友好乡村,是全体乡亲多年来的夙愿。”马振通表示,今后,双方将从两村的经济、文化、环境、教育、民风、民俗和婚娶等方面,加强沟通交流,更好地服务双方的新农村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12月30日,大长陇乡亲将迎来汤坑乡亲的代表,到时也会敬送“睦邻友善”的牌匾,特别有意义的是,双方的牌匾均取材于同一棵树。大长陇村萃涣堂理事会会长陈亚角说:“两村落祖祖辈辈至今的旧俗终于在这一代人化解,当今社会以和为贵,这也能教育两姓后人和谐相处,在美好的环境中共同发展。”

编辑: 温明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