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查干泡” 今朝“聚宝盆” 农业新闻-农业频道 魏延弟 2741445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昔日“查干泡” 今朝“聚宝盆” 农业新闻-农业频道 魏延弟 274144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农业新闻

昔日“查干泡” 今朝“聚宝盆”

2018-10-10 09:27 | 来源: 吉林日报

  林宏 吉林日报记者 张红玉

  “国庆”假期,查干湖景区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后的首个旅游高峰期,累计接待游客31.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亿元,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查干湖,这座诞生于关东大地之上、崛起于白山松水之间的神奇湖泊,见证了查干淖尔的沧桑巨变,孕育了世界上最后一处被人类精心呵护的渔猎部落。如今,走进新时代的它,更是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种情怀 传承千年使命

  水是生命之源。从古至今,一代代查干湖人共同恪守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用执着的坚守,让查干湖以生生不息的生命姿态,从远古绵延至今。

  20世纪60年代初,因上游断流、连年干旱等诸多原因引发的一场生态浩劫,曾经让查干湖惨遭劫难,风沙肆虐、湖水干涸,草原人民的母亲湖、生命湖危在旦夕、命悬一线。

  危难之际,被后人誉为“天字号”水利枢纽项目的“引松工程”拉开序幕——

  一锤一锹一双手,一心一意一腔血。查干湖人迎难而上,历尽艰辛,终于开通了一条草原运河,打造了一条“黄金水路”,再现了查干圣湖的烟波浩淼、绿水蓝天,换来了前郭灌区的稻浪翻滚、千里飘香,更见证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血浓于水的殷殷深情。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一代代建设者身上,我们见证了奉献、见证了执着、更见证了忠诚,这奉献、执着与忠诚,历经岁月洗礼之后,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在社会发展的伟大进程中,历久弥坚……

  一份敬畏 换来生态复兴

  春来,原野染绿,岸芷汀兰;夏至,林幽草茂,云水缥渺;秋来,鸥雁翔集、果香鱼肥;冬至,千里冰封,银装素裹……这一番诗意的描述正是对查干湖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更是对生态保护最完美的诠释、最质朴的解读。

  “生态如生命”。从水岸修复到生态围塘,从含蓄水源到净化水体,从改善水质到污染拦截,从夏天放细网捕小鱼,到冬天放粗网捕大鱼,一系列量身打造的生态保护举措让查干湖如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以另一种富足丰腴印证着光阴的砥砺。

  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严谨严密的保护措施,在查干湖形成了一条健康的生物链、一个环保的生态圈、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如今的查干湖宛如一处世外桃源,又似一处生物宝库——20多种陆上野生动物怡然安居;200多种野生植物环绕生息;239种珍稀濒危鸟类在这里栖息繁衍;68种鱼类畅游在优质矿泉水一般的圣水湖中。每年冬季,6000余吨的圣湖鲜鱼,带着吉祥与祝福,成为大江南北寻常百姓餐桌上健康美味。

  “生态如生命”。纯净的自然环境,原始的劳作习俗,古老的生活状态——查干湖畔,中国最后的渔猎部落,坚守着最原始、最传统、最质朴的渔猎方式,传递着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崇。

  从当年的“引松人”到如今的“渔猎人”,从坚韧不拔的“引松精神”到传承千年的“渔猎方式”,一代代查干湖人保护自然、呵护生态的朴素情怀,给广袤的自然生态留下了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真正实现了“渔而不绝、绵延永续”,实现了由传统渔业向生态渔业、绿色渔业、有机渔业的华丽转身。

  一种精神 成就振兴梦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应该用怎样的态度、怎样的情怀,去践行关于振兴、关于发展的梦想?

  创新推动发展,实干赢得未来。

  在烟波浩渺的碧水中,在鱼腾冰湖的一瞬间,从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掌,从一张张淳朴豪放的笑脸,我们已经找到答案。

  以创新推动振兴。在新时期深化改革的春风中,以文化为魂的创新举措,让“旅游经济”彰显了丰富的人文内涵,为查干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悠扬深情的马头琴、美轮美奂的全鱼宴、大气磅礴的乌力格尔、巧夺天工的民族服饰……查干湖人把非遗项目和人文环境的保护工作作为文化传承的重中之重,让传统文化成为振兴发展的生动内涵和重要资源。

  依托“冬捕节、旅游节”倾力展示独具地域风情的文化符号,查干湖人紧紧抓住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做文章出新招,规范整合了一系列旅游项目,从品牌打造、产品体系、资源合作、营销策略进行全新包装和升级,打造了查干湖民俗节庆、“冰湖腾鱼”的旅游品牌。

  文化与经济和谐共生。从“草原运河”坚持八年、风餐露宿的艰苦奋斗,到查干圣湖延续数辈、不舍昼夜的艰难守护,从“养在深闺无人识”到“一鱼千金”,从贫困落后的村庄到“中国最美渔村”,昔日荒芜的“查干泡”如今变成了水流银、土生金的“聚宝盆”,查干湖人凭借实干精神完成了一次次完美的蜕变和华丽的转身……

  本版摄影 王学雷

编辑: 魏延弟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