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将军像
魏拯民
东北抗日联军密营
抗联战士做饭时用的“青松灶”
杨靖宇密营遗址中的“将军泉”
“魏拯民烈士殉国地”石碑
桦甸市红色文化仍在传承
吉林日报记者 毕玮琳
位于我省东南部、地处东北亚地区地理几何中心的桦甸市,早就以“金矿”而闻名,是长吉图的“金腰带”、长白山“金腹地”、松花江“金水渠”,素有“金城”之称。近年来,伴随着红色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寻访抗联英雄的遗迹。这里曾是抗联英雄生活战斗的红色之地,山山水水,处处有抗联将士的足迹。
“桦甸现有抗联密营遗址26处,战迹地21处,会议遗址3处。抗联名将杨靖宇、魏拯民、曹国安、韩仁和、郭池山等抗联名将都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其留下的抗战密营、战迹遗址等已成为我省各机关单位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日前,桦甸市互联网信息中心主任兰卫东翻开《文化桦甸》这本书,向记者详细介绍了“金城”的一处处红色历史遗迹。
蒿子湖杨靖宇密营
杨靖宇密营,又称“蒿子湖密营”“南岗头密营”“大顶子密营”,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生前生活战斗的地方,也是第一路军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密营遗址。
兰卫东告诉记者,杨靖宇密营位于红石林场辖区老龙岗山脉的密林之中,现已由红石国家森林公园复建于原蒿子湖密营的旧址处。
这里四周群山环绕,地处方圆百里的蒿子湖之中,属长白山原始林带,东西走向的老龙岗横贯中心。这里地形复杂相似,极易迷失方向,因而被当地人称为“迷魂阵”。
兰卫东说,据1946年曾到过这座密营的当地农民介绍,当时,密营是用木楞建成的连体式戗(qiàng)子,顶盖用桦树皮和木柈子苫盖。戗子内均分东西两铺火炕,皆为“暖戗子”(有炕或地火龙的戗子),烟囱是用空心木做成的。密营结构十分整齐完备,配置也较为齐全。
1951年,东北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曾现场考察过这座密营,取走了部分遗留物,其中包括“太阳牌”胶底鞋、罐头盒、玻璃杯、磨、碾子等。1953年初,通化市考察队又一次来到杨靖宇密营考察,将附近一棵大白松上刻有“李二兔崽子去打猎”的联络暗号取走。
据兰卫东介绍,记录显示,杨靖宇密营始建于1935年,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1935年至1940年居住过的重要密营遗址。整个密营由兵舍、厨房、仓库、药房、磨房、枪械所、哨所、被服厂等组成。其中,杨靖宇居住的地方是用原木建成的戗子,建于一处东西宽15米,南北长16米的平台山麓上,现已自然坍塌。戗子东西长8.5米,南北宽7米,墙基高0.15米,宽0.7米。土木墙中,有直径约0.7米的腐朽木柱残痕。东南6米处,有一条小溪,溪边一眼水井是当年抗联战士的饮用水源。戗子东侧3米处,有一突出的山包,将密营遮掩,是一处绝佳的天然屏障。山包的密林旁,有一圆坑,圆坑内木杆铺地,是当年警卫哨兵的掩体。
“距蒿子湖密营以西约1.5公里处的王家店小西南岔屯的南山上,还发现两处密营遗址,也是杨靖宇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兰卫东说,记录显示,小西南岔屯有户农民叫李振邦,绰号“李炮手”,因常年入山打猎,曾多次在这里见过杨靖宇,后来成了杨靖宇的联络员,经常为抗联战士送情报送给养。李炮手故去后,他的儿子李建发对父亲与杨靖宇接触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并讲述了很多关于杨靖宇在这一带生活战斗的事情。
杨靖宇密营,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的重要密营。抗战期间,杨靖宇将军率部以高山密林为掩体,四面出击,打击日寇,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据史料记载,杨靖宇在蒿子湖密营期间,共打响大小战斗10余场。1936年至1940年间,杨靖宇曾先后3次袭击红石砬子;1938年,杨靖宇、魏拯民曾在这里指挥并参加了“柳树河子之战”,击落敌机一架;1939年5月26日,杨靖宇指挥警卫旅袭击了六号桥,取得了“六号桥大捷”;1939年3月14日,杨靖宇、魏拯民联合攻打并火烧了“木其河老集团”。
目前,杨靖宇密营在红石国家森林公园的精心复建下,部分遗址已恢复了历史原貌,成为红石国家森林公园红色旅游景区之一。现为我省中共党史教研基地、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共吉林市委党校党性锻炼教育培训基地,吉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团市委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当地传承红色文化的主阵地之一。
魏拯民烈士纪念地
如今,屹立在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的抗联名将魏拯民雕塑,已成为我省红色教育的重要地点。抗联期间,魏拯民曾在桦甸的大山之间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并留下抗战遗迹。
魏拯民(1909年-1941年),原名关有维,东北抗日联军杰出领导人之一。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他曾经用过10个化名,“魏拯民”就是他奔赴东北抗日前线以后一直沿用的化名。他出生于山西省屯留县路村乡的一个农民家庭,高小毕业后父母给他娶了媳妇,让他种地养家,可深受五四运动思潮影响的他没有听从家里的安排。
16岁那年,在外祖父的资助下,魏拯民徒步来到太原,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并结识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彭真。在彭真同志的影响下,魏拯民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九一八”事变后,他受我党指派奔赴东北,组织一线抗战工作。
兰卫东介绍说,魏拯民曾担任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陆军副总指挥、政委。
1940年2月,在杨靖宇牺牲后,魏拯民拖着病体,率领部队继续斗争,取得了安图伏击战、哈尔巴岭袭击战等胜利。当年冬天,他病情加重,只好回到牡丹岭密营中休养。他不顾疾病的折磨,常常昼夜不停地起草文件、书写报告、总结经验。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鼓励同志们要坚定胜利信心:“敌人不能永远占领我们的祖国,我们总有一天要把鬼子从中国赶出去!”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他只能靠吃树皮、松子和蘑菇度日,这使得魏拯民加重了病情,于1941年3月8日停止了呼吸,年仅32岁。
目前,魏拯民烈士纪念地、牡丹岭密营及魏拯民墓均位于红石林业局黄泥河林场黄泥岭西麓、二道溜河上游的深山密林中。这里曾是他生前居住地、工作地和殉难地,也是南满省委和抗联第一路军总指挥部遗址。
据了解,牡丹岭密营地处3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地势险要,山高林密,僻静隐蔽。遗址由两座长方形戗子组成,一面以山包为壁,其余三面用石块垒砌,并用原木建成木墙。房顶平铺原木、树枝,上覆泥土、草丛和榛、藤伪装,不易被发现。密营房址上部早已毁坏,残留有石壁和火炕遗迹。
一号戗子在西,门向南开,是警卫战士住室;二号戗子在南,门朝西南,外间为厨房,里间为炕,是魏拯民的居室和办公室。门侧有一株根部被焚烧枯死的红松,高20多米,周长3.55米。当年这株高大挺拔、枝叶繁茂的红松树,不仅是密营的重要标志,也是掩护密营的天然帷幕。
在密营西南80多米的坡下,有一眼清泉,是魏拯民和警卫战士们饮用的水源。戗子周围还建有警卫哨所、半地下交通壕等设施。附近还有当年剥树皮食用的小松木杆堆以及带有刀剥痕迹的松树站杆。以树皮为食物,是当年抗联艰苦斗争的历史见证。
近年来,有关部门对牡丹岭密营进行了修复,加固了枯松站杆,设立了标志说明,重修了魏拯民墓。每当烈士殉难之日和清明时节,都有很多全国各地各界人士不畏艰苦,踏着抗联战士的足迹来到这里,缅怀先烈,书文作画。在附近树干上留下的“英雄含笑九泉”“民族之魂,永励国人”等词语,充分表达了人民对先烈的无限敬仰和爱戴之情。
魏拯民墓于1981年4月20日被列为我省第二批重点保护文物。
头道溜河会议遗址
位于红石林业局白山林场辖区头道溜河太平川附近的头道溜河会议遗址,是东北抗联最重要的会议遗址之一,东北抗日联军先后在此地召开过3次较大会议。
兰卫东告诉记者,此处原是一个伪满军的大兵营,1985年白山大坝合拢蓄水,头道溜河会议遗址被淹没在水中。
第一次会议于1939年10月1日召开。
1939年9月30日,杨靖宇率大部队从濛江向桦甸转移来到这里,在头道溜河与东南满省委书记魏拯民、一路军参谋韩仁和、警卫旅旅长方振声、军需处处长全光等在此处会合。10月1日至5日,由杨靖宇、魏拯民在这里组织召开了头道溜河第一次会议,东北抗日联军一路军团以上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这次会议全面地分析了当时的严峻形势,针对敌人“铁壁合围”和“篦梳山林”的疯狂围剿,决定保存实力,避免受到歼灭性的打击,将一路军化整为零,实行分散游击,并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牵制和打击敌人。同时,要求各小分队在战斗中,要采取突然袭击、相互配合、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白山松水的高山密林为屏障,开展游击战争,最终实现东北抗战的彻底胜利。
第二次会议于1940年3月13日召开。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壮烈殉国。魏拯民于1940年3月13日至15日,在这里主持召开了中共南满省委和一路军全体干部会议,全光、徐哲、韩仁和、李明山、金柏山、黄海峰、朴德范、金在范等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之前,举行了杨靖宇将军的追悼仪式。全体与会人员现场宣誓,他们决心:“继承烈士遗志,坚持抗日斗争,直到最后胜利。”
这次会议决定,一路军主力部队进入长图铁路以北,在穆陵、五常、宁安、汪清等地坚持以小分队分散游击;方振声被捕后,整编警卫旅,由朴德范任旅长,韩仁和任政委;派联络员负责沟通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联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改善部队生活;加强与地方群众的联系,广泛发动群众,坚持抗日斗争;对参加会议的主要领导人重新作了分工,中共东南满省委书记魏拯民兼任一路军副总司令和政治部主任,全光任省委委员兼一路军军需处处长和地方工作部部长,韩仁和任省委委员兼军部参谋和警卫旅政委,徐哲任省委委员兼军医处处长。
第三次会议于1940年4月召开。
1940年4月初,魏拯民副总司令召集韩仁和、徐哲、陈明秀、黄海峰、金广学等部分领导干部,在这里又一次召开会议。会上,根据前两次头道溜河会议精神,进行了再一次部署。在分析当前形势的情况下,依据根据地的基础情况,决定由韩仁和率警卫旅转移到敦化、宁安方向活动;全光率部赴南满一带活动;魏拯民本人由于伤病严重,暂时留在红石林区一带坚持抗日斗争。这次会议后不到一年,魏拯民病殁。
“桦甸市的红色遗迹还有很多,每一处都留下了抗联英雄们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兰卫东说。先人的奋战为后人打下了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值得欣慰的是,这些遗迹均被加以保护,并作为传承红色文化的依托,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时光荏苒,光阴流逝,抹不去的是那源远流长的峥嵘岁月;万古千秋,历经沧桑,留下的是那亘古不变的铁骨铮铮。
杨靖宇密营、魏拯民烈士纪念地、头道溜河会议遗址、桦甸军政学校……无一不在诉说着一段段英勇抗日的故事。沿着历史的印记,顺着红色根脉,为世人揭开了不一样的桦甸。日前,各级党政机关纷纷组织党员,来到桦甸的大山中重走抗联路。踏在曾经弥漫硝烟的抗联路上,大家深切地感受到了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这一切,都提醒着人们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专家简介:
兰卫东,男,1976年出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现任桦甸市互联网信息中心主任。潜心钻研桦甸文化多年,对本土红色文化有着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曾多次到红石林区踏查抗联密营、战迹地和会议遗址,收集各种抗联文献,撰写调查报告。主持编撰《文化桦甸》。
参考资料:《桦甸文史资料》《林莽风情》《文化桦甸》
图片来源:本版图片由桦甸市委宣传部理论宣传科科员雷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