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的照片 文明实践-农业频道 温明 2925375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抗联的照片 文明实践-农业频道 温明 292537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文明实践

抗联的照片

——听贾永洋讲抗联故事(一)

2019-07-24 09:54 | 来源: 通化日报

  抗联的照相机

  抗联战士合影

  记者党淑梅

  这张照片是金日成和警卫队员们的合影,1937年秋拍摄于临江县五道沟密营。看到抗联战士的照片,很多读者会猜想,当时抗联环境那么艰苦,生存都十分艰难,这些照片是怎样拍出来的?抗联部队又是从哪里搞到的照相机呢?我市抗联研究领域专家贾永洋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抗联研究者,随着时间的推移,线索逐渐集中到抗联第二军,集中到金日成的部队。在读了金日成的《与世纪同行》后,这个问题终于有了明确的答案。”贾永洋说。

  金日成1936年7月之前为东北抗联第二军三师师长,之后东北抗联一军、二军合编为东北抗联第一路军,金日成为二军六师师长。1938年11月之后任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第二方面军指挥。金日成在《与世纪同行》中回忆说,我们在抗日武装斗争时,头一次拍照的地方,好像就是长白县的地阳溪台地。在军民联欢大会即将结束时,很多同志建议要拍照,以纪念三个部队会师。恰好,四师(崔贤部)有一部照相机,于是,便把各部队的机枪都拿来,摆在一起,人们就站在机枪后面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中,大家好像得奖似的高兴。可是,年纪小的队员们拍了一张合影后还不满足,还想照张单人照,又想跟全班一起照张集体照,也有的想跟另一支队久别重逢的好朋友合影留念。有些警卫员还因为不能单独跟首长照相急得团团转,但是那位冷酷的摄影师背起照相机就跑了。其实,这也不能怪他,因为要求照相的人太多,而胶片却很少,满足不了大家的要求。那天回到住处,我跟几位指挥员说,年纪小的队员们为了照相,老跟着四师的摄影师帮忙,我看我们也该有个照相机了。

  这话可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吧!1937年夏,我们到临江县六道沟密营驻扎时,长白地下工作者池泰环到密营来汇报工作。他说他带来了一部照相机,跟四师的一模一样,是六寸版三条腿的照相机,还带来一个壮年摄影师。

  缴获照相机背后的故事非常传奇……池泰环得到游击队需要照相机的指示后,就跟长白县十九道沟区长李勋说了,李勋又跟救国委员会商量。有一天,得到一个情报,敌人为了发放居民证,准备给居民照相,把一部照相机带到了二十道沟警察分署。若是能设法把照相机弄出来,既保证了游击队的需要,又打乱了敌人的居民证登记计划,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这时刚好接到警察通知,说让十九道沟的居民都到二十道沟警察分署照相。池泰环和李勋等地下组织经过仔细商量、周密安排,想出一条妙计。

  第二天,李勋去了二十道沟警察分署,装作十分为难的样子跟署长说,这个区长干不了了,那些目不识丁的村民说啥也不肯来二十道沟照相,当地的财主们也说,你把十九道沟的上百号人都拉到二十道沟去照相,谁来收割庄稼?不秋收去照相,吃啥?吃照片吗?警察署长一听,也没办法。为难了一阵之后,对李勋说:“你是区长,怎么办还得你想办法。”李勋说,能不能去十九道沟照相?十九道沟李宗述家有大院套,很宽敞,干净利落,两下兼顾,既方便了照相,又不耽误秋收。警察署长一听,是个好办法。他巴不得借个由头,下乡去大吃大喝一顿!于是,警察署长就带着几个警察和照相机来到了十九道沟。

  李宗述见警察署长带人驾到,马上大摆宴席,加上村民前来照相,李家大院立即热闹起来。吃饭时门外本来有站岗放哨的,可是过了一会,见没啥事,哨兵也进院吃饭了。李勋有意把警察们灌得酩酊大醉,一个个站立不稳。正在这时,地下组织配合附近的游击队员进了院子,高喊:“土匪来啦!前后山都是土匪!”署长踉踉跄跄去掏枪,李勋忙劝道:“那么多胡子,这几个警察顶得住吗?还是保命要紧!”于是他们扶着署长和几个警察到后院柴堆草垛藏了起来,就听外面吵吵嚷嚷,一片大乱。有抢夺照相机的,有给群众训话的,闹腾了好一阵子才扬长而去。事后,日伪报纸这样写道:“于小葡萄沟召集一百名居民照相,1时30分左右,出现了看来是金日成部队的一伙带手枪的人,他们对摄影师说,‘照相的目的是什么?你是靠照相过日子的,你要是帮助我们,就放你回去,只把照相机交给我们吧。然后,他们抢走了照相机和一打底片’。”

  贾永洋说,看完这段描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抗联部队的照相机和照片,主要来源于两支部队,一个是抗联二军四师,另一个是抗联二军六师。并且,两部照相机都是六寸版,三条腿的立式照相机,即木匣木架,上面蒙块黑红两色布罩那种照相馆里使用的照相机,并非手持式便携式袖珍照相机。当年的抗联干部,也有喜欢写日记、整理图片的,他们的文档藏在密营的一处山洞里,后来密营遭到敌人破坏,文档也都被敌人烧毁了。

  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抗联密营照片少之又少,显得弥足珍贵。它承载了那个时代的烽火硝烟,承载了抗联战士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憧憬。

编辑: 温明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