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箱背后的故事 乡村文化-农业频道 温明 2883292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药箱背后的故事 乡村文化-农业频道 温明 288329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乡村文化

药箱背后的故事

2019-05-23 13:24 | 来源: 通化日报

  尹振贤

  在柳河县骨科医院院长王宏宇的家中,珍藏着一只小药箱,它记载着王宏宇的太爷爷王德荣(当地人称“王大先生”)与抗联的一段历史。

  药箱为木质,长30公分,宽25公分,高15公分,长方形,外观为古铜色,因年代久远,折页部分已经损坏。箱子盖上印有“協和會通化省本部難民救濟藥”13个繁体字。药箱盖儿的里面,贴有一张纸,上面记录着药品名、效能、用法用量及药品单价。药品有肠胃散、腹痛散、止痢散、解热散、止咳散、驱虫散、疟疾散、齿痛药、传染病药、预防丸、下痢散、点眼药、冻疮软膏、火伤软膏、皮肤病膏等,种类繁多。

  通过“協和會”三个字,可以解读一下这只药箱的历史。1932年7月25日,伪满洲国协和会在新京(即长春)成立,日本侵略者向民众宣扬日本明治天皇渴望“四海同胞皆和睦”,将这一圣旨“恢弘于满洲国”,协和会应运而生。协和会是日本帝国主义一手建立起来的反动政治团体,是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工具,宣扬“王道乐土”和“民族协和”的建国精神。协和会的活动遍及伪满洲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众多领域,可谓无孔不入,成为关东军推行“国民组织化”的主导力量,是日本对东北进行殖民统治的重要力量。当时给难民发放救济药,箱子上都要打上“協和會”的烙印,更说明了日本帝国主

  义侵华的狼子野心。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溥仪,被任命为协和会名誉总裁。

  这一时期,东北抗联已经风生水起,在长白山区的密林深处,到处都有抗联的秘密交通站,地下交通员以各种身份出没于丛山峻岭之间,为抗联传递情报。因为当时敌人有“三不抓”政策,即治病先生不抓、信使不抓、教书先生不抓。王大先生当时只有十七八岁,就是利用治病先生的身份,来往于日伪军和抗联队伍之间,将探来的情报传递给抗联。

  王德荣经常拎着做掩护的药箱子到一个叫“横虎头”(也叫“恨虎头”,今通化县朝阳林场)的地方,将情报放到指定地点。

  王大先生曾给杨靖宇司令员看伤。那是1934年10月,杨靖宇率抗联5团、6团各一部分(约三四百人)和少年连在三岔河(今光华镇)休整。26日,日伪军得到情报,调集柳河三源浦日本守备队、通化伪公安队、金川县伪军包围了三岔河。这是杨靖宇抗联部队组建以来,在河里根据地打响的最为激烈的一场战斗。

  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抗联战士打退敌人无数次进攻才突围出来,双方伤亡较大。据当地群众回忆,因枪弹密集,三岔河柞木台附近的蒿子秆儿都齐刷刷断掉了。深秋的山里已经飘清雪,伤病员用爬犁往下拉,当时王大先生家躺满了伤员。

  当时参战的是第一批少年连,战士大多十七八岁,他们英勇作战,面对枪林弹雨毫无惧色。

  少年连是当时抗联部队培养作战军官的连队。19岁的李根植是少年连连长,也是杨靖宇的贴身警卫员,在这次战斗中壮烈牺牲,杨靖宇左前臂受伤,被拉到王大先生家救治。王大先生给杨靖宇用的就是王氏祖传大膏药。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杨靖宇很快伤愈。离开王大先生家时,杨靖宇在一条红布上亲笔写下“救死扶伤,人道主义”八个字,赠送给王德荣。这面用包扎伤口的红布条制作的小锦旗,王德荣怕丢了,就缝在媳妇儿的内裤上。后来形势紧张,经常有汉奸到家里窥视,日伪军抄家,王德荣怕锦旗被敌人搜去,连累乡亲,便忍痛烧掉了。

  因为药箱是协和会发的,拎着这样的药箱看病,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王德荣用这只药箱为无数的抗联战士医治过伤痛。70多年过去了,在通化县兴林镇、光华镇一带,仍流传着很多关于王大先生的故事。当年给抗联战士及周边群众解除痛苦的王氏祖传大膏药,依然有其传人。

  王大先生的重孙王宏宇,目前在柳河县开一家骨科医院,他传承了祖辈“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的抗联精神,为

  周边百姓医治伤痛。一段时间以来,王宏宇在百忙中经常回到光华,走访了解那段历史的老人。在老人的讲述中,他重新认识了王氏家族,认识了传承到他手里的中医学精华经历过怎样的血雨腥风。更重要的是,他认识到了其先祖曾经为东北抗联做过的事情有多么神圣和伟大。

编辑: 温明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