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胡萝卜种出大名堂 农业课堂-农业频道 房彦妮 3436320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小小胡萝卜种出大名堂 农业课堂-农业频道 房彦妮 343632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农业课堂

辽宁省昌图县平安堡镇十里村

小小胡萝卜种出大名堂

2021-08-26 14:46 | 来源: 农民日报

  在辽宁省昌图县北部平安堡镇有个“神州胡萝卜第一村”十里村,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胡萝卜大棚。目前,全村胡萝卜种植面积达8000亩,大棚6000座,胡萝卜总产量达8000万斤,仅此一项,人均增收2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3000元增长到2020年的3万多元。

  党员干部带头 胡萝卜试种成功

  十里村种胡萝卜的历史还要从20世纪80年代说起,当时村里穷,村民在自家房前屋后零星种点胡萝卜。因为离四平市城区很近,村民就用自行车驮到四平市场去卖,一看还行挺挣钱。后来,大伙就开始种起了胡萝卜。

  2000年,马春利开始担任十里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一上任便把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提到了村里工作的重点。他带领村干部跑市场、搞调研、引客商、学技术并亲自带头试种。

  2001年4月,村里召开村民大会,马春利把大规模种植胡萝卜的想法一说,立即招来了反对的声音。在一片质疑反对的声音中,马春利显得十分平静。“是啊!这么多年,我们老是受穷翻不了身,问题就出在咱们农民的小农意识、思想僵化、观念陈旧上。”

  而让群众在跳出小农思想意识,发展市场经济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党员干部带头开先河,树样板,率先垂范带领大家干。

  这一年,马春利第一个在自家15亩承包田上全部种植了胡萝卜。班长前里走,总支部成员紧步跟上。党总支部委员、村委会副主任刘晓平,共产党员杨贺彬也都在自家承包田种上了胡萝卜。群众亲眼见到马春利、党员干部不是说嘴,而是动真格的,心里的疑虑不消自除,全村种植面积达到了1000亩。

  收获季节到了,胡萝卜亩产达到了5000斤,一出土就以每市斤0.6元的价格售出。马春利和村民们边收获胡萝卜,边和大家计算着种植胡萝卜的经济收入账,种胡萝卜亩收入3000元,是种植玉米收入的6倍。

  从此,十里村的胡萝卜开始了从房前屋后种植走向大地种植;从裸地种植走向地膜覆盖种植;从地膜覆盖种植走向竹竿大棚种植;从竹竿大棚种植走向钢管大棚种植;从钢管大棚种植走向钢筋骨架高标准大棚种植的变迁。

  十里村六组村民杨贺彬主动找到党支部书记马春利,让他帮忙贷款搞大棚种植胡萝卜。马春利看他心情迫切,就主动借给他3万元,帮他建起了一座100米长,12米宽的钢筋骨架大棚种植胡萝卜。20年过去了,现在的杨贺彬已经是一个拥有30座高标准钢筋骨架大棚,年收入在百万元左右的小老板了。

  村民抱团发展 合作社壮大村集体

  种植胡萝卜使十里村的村民真的富起来了,但是集体经济还是停止不前,没有增收创新发展的好路子。而且村民还是一家一户单打独做,不能抱团,阻碍了经济发展。

  十里村“两委”班子意识到,只有成立合作社形成合力,才能整合农村农民的资源,充分利用国家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达到了土地“三权”的统一,集体有了干公益事业的钱,村民有了养老钱,出外打工能挣大钱,形成拳头合力发展。

  2016年,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成立了“十里乡情绿色蔬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由马春利本人兼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的指导下,村里将省扶持资金200万元投入到合作社,村民出资70万元,出地126.69亩,实现了村社合一。

  十里村通过合作社培养了一批思想进步,有头脑、懂技术、会管理的年轻人加入党组织,作为村里的后备干部。让村民在合作社看到了党的领导力量和党员发挥的作用,让村民增强了“一心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合作社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按照有关章程开展工作。实现了“党建领航、村社合一、强村富民、厚植基础”的目的。建立了党员示范基地,对新品种、新技术率先进行试验,避免了村民走弯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做到党员“有话说、有事办、有活干、有钱挣”。统一了农村的“三权”,即: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充分整合农村土地、资金、劳力、技术、产销等零散资源,实现了土地入股保底分红、资金入股利润分红、出劳入股效益分红的分红办法。

  十里村村会计林彦喜说村里通过合作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使国家有了税收钱,村里有了党建经费和为村民办公益事业的钱。

  突破传统种植 实现一年四季销售

  为了让胡萝卜产业实现质的飞跃,马春利带领村民在品种上不断下功夫。2010年经过考察和学习,引进优质胡萝卜品种——幕田朱红,不仅甜脆多汁,产量更是喜人,亩产甚至能达到1.2万斤。

  胡萝卜多了,储存成了难题,村民说,过去常常是还没等销售拉上车,就先烂在自己家里了。

  “从2010年开始,村里陆续建了80座冷库,延长了胡萝卜上市销售时间,实现了两季种植、四季销售。还成功注册了‘参宝牌’商标,在国内形成了稳定的销售渠道。”马春利娓娓道来。

  尽管销路不愁了,但为了提高胡萝卜的市场竞争力,保证胡萝卜能够成功进入“高端”市场,十里村“两委”又引导大家购置初加工设备,进行机械化清洗、拣选、称重,实现了清洗、分选、称重流水线作业,提高了胡萝卜的附加值。

  时代在发展,事业无止境。就在群众为过上好日子欢天喜地的时候,马春利再次陷入了沉思,一种危机感、紧迫感促使他没有半点停歇,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是时代对十里的新命题。

  他把目光放在了胡萝卜产业的明天和未来,在工商部门注册了“参宝牌”商标,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无公害蔬菜。为了打造全国胡萝卜生产第一村,马春利带领群众加大投入,增强发展后劲。全村打机电井3000眼,办电1.5万延长米,安装变电器9台,全村1.21万亩耕地全部实现了电灌水浇地。

  2009年,在百年不遇的大旱面前,十里村的标准化农田,设施农业经受住了考验,不但未因灾害而受到影响,还获得了空前的丰产丰收,农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

  现在,十里村90%的村民从事胡萝卜种植工作,种植面积达到8000多亩,年产8000多万斤,销售到辽、吉、黑等国内7个省区市以及俄罗斯、日本、韩国,年创利润5300多万元,人均直接增收2万元。

  国纲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 房彦妮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