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领头羊” 一片大叶芹 一条幸福路 特色农业-农业频道 温明 2864371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一只“领头羊” 一片大叶芹 一条幸福路 特色农业-农业频道 温明 2864371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特色农业

一只“领头羊” 一片大叶芹 一条幸福路

2019-04-25 11:24 | 来源: 通化日报

徐代波夫妇在自家大棚里采摘大叶芹

徐代波将头天晚上收来的大叶芹装箱打包。

徐代波(右一)通过大客车向集安市区托运大叶芹。

徐代波和外村来的大叶芹种植户交流经验。

     文字/摄影记者宋晓林

  早晨5点钟刚过,太阳还慵懒地躲在山后头抻懒腰。在集安市凉水朝鲜族乡杨木林村,已经有不少村民开着三轮车、推着手推车,或是扛着纸箱子,汇聚到村头的一处小广场。远远看去,这支队伍很像是战争年代的支前民工,实际上,这是当地合作社的社员向合作社社长徐代波家送自家种植的大叶芹。但这还不算什么,销售高峰时,早晨两三点钟大家就忙活起来了,村头热闹得像市场一样。

  提起1973年出生的徐代波,村民王福有用“领头羊”这个词来形容他在村里的影响。因为徐代波是村里最早种植大叶芹的人,如今,杨木林村有近半数的人家(也就是土地条件允许的几乎全部人家)都在种植大叶芹,乡亲们种的菜,都由徐代波统一销售,大伙儿不用出村就能在家挣到钱。就拿王福有来说,他家里种了两亩多地的大叶芹,去年一年仅此一项毛收入就有3万多元钱,考虑到冷棚建设成本几乎是一次性的,农民自家人工又不算钱,这3万多元钱可以略等于纯收入。

  按老辈人的眼光来看,徐代波大概不能算是一个本分的庄稼人,因为他并不是闷头在地里刨食吃的人。前些年,他跑过车,在山东打过工,后来又在村里养起了羊。这也难怪,杨木林村对岸是朝鲜,西边隔着浑江是辽宁省宽甸县,东边距离集安市区还有61公里,全村137户人家就指望着山里那点可怜巴巴的耕地过日子。村子东边鸭绿江边虽有数万亩良田,但那是一片十年九不收的水没地。要是不琢磨点儿别的来钱道儿,老百姓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2007年,感觉放羊没啥账算的徐代波打起了种植大叶芹的主意。这个项目投资少、见效快,从山上挖回大叶芹人工种在冷棚里就行,当年种当年就能收,以后年年采年年长,连种的工夫都省了。那年春天,他在自家的4分地里种起了大叶芹,谁成想这4分地愣是给他创造了9000块钱的效益,这是他先前想都没敢想的事情。

  “一开始的时候一天才卖四五十斤菜,后来路子一点点宽了,就能卖到200多斤。”说起自己的创业故事,徐代波深感艰辛:“我骑摩托车进城批给菜贩子,那时候路还不像现在这么好,早晨3点多钟就得从家走。”

  大叶芹这种山里遍地都是的野菜还能种出钱来,起初,村民们都不相信,有人干脆表示“俺们可不去受那个累”。但是,看到徐代波种大叶芹挣到了钱,今年已经63岁的村民徐永贵心也活了,2008年,他成了杨木林村第二家大叶芹专业户。接着,从2011年开始,陆续有些人家开始种植大叶芹,现在,全村能种大叶芹的地方几乎都种上了大叶芹。反正徐代波自己说了,他愿意帮大伙儿卖菜,只要乡亲们信得过他就行。

  帮大伙儿卖菜没啥说的,但徐代波有言在先:首先菜的质量要好,其次大伙不能跑到市场上打价格战。他发起成立了集安市满山香种植专业合作社,收购社员家里的大叶芹,再统一发到集安市区、通化、长春或更远的地方。销量低的时候,他通过大客车托运进城,销量高的时候,他就自己开车送货进城。因为舍得用农家肥,杨木林村的大叶芹不光长得水灵,还格外“有菜味儿”,很受消费者欢迎。

  杨木林村是吉林省境内鸭绿江沿岸的最后一个村,也是集安境内最温暖的地方之一,同样采用冷棚种植方法,杨木林村的菜采尽了集安市区周边的菜才能上市,这是杨本林村得天独厚的优势。徐代波和乡亲们把大叶芹的一半种在冷棚里,一半种在露天的田地里,这样可以延长采收季,打时间差。每年3月下旬到5月上旬,大约50天的时间里,都是徐代波卖菜的时间,直到野生的大叶芹上市为止,销量最大的时候每天徐代波都要批发一千二三百斤。“我们也想发展一些暖棚,这样可以把上市时间再往前推一推,就是成本太高了,不过这是早晚的事儿。”徐代波说道。

  对偏僻的杨木林村来说,种植大叶芹真是一个合理的项目,它不光投资少、见效快,兼容性还好,与其它农业项目几乎没有时间冲突。发展大叶芹项目以后,徐代波又种了4000多棵大榛子树,并利用树木间的空地种大叶芹,这些大榛子树有一半树龄已达8年,进入盛果期了,每年每棵树能摘十几斤大榛子,一斤批发价十几元,就算是没进入盛果期的那些小树一年也能创造五六千块钱的效益。村里有不少人家也学徐代波的样儿,纷纷种上了大榛子,真把他当成一只“领头羊”了。

  如今,农村普遍出现了老龄化、空心化的趋势,可在杨木林村,这一现象并不明显,40多岁的徐代波夫妇算是“中不溜儿的岁数”。因为产业发展得好,年轻人外出务工的并不多。去年一年,徐代波所在的3组近30户人家里,种大叶芹收入超过4万元的有四五户,3万多元的有十几户,至于两万多元的就更多了。在杨木林村,村民的房子普遍很新很好,显示着村民们的经济实力。

  “我觉得光靠勤劳不能致富,还得动脑子。”总结自己的经历,徐代波觉得自己的优势是在外务工做小买卖的时间长,只有接触的东西多了,想的东西多了才能致富。说起前景来,徐代波信心满满:“这就像修路一样,得一点点蹚,一开始是小毛毛道儿,然后是乡道、国道,路一点点就宽了。”

 

编辑: 温明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