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虫撑起大产业 特色农业-农业频道 房彦妮 3258770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让小虫撑起大产业 特色农业-农业频道 房彦妮 325877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特色农业

让小虫撑起大产业

——看国信农业变废为宝构建生态循环产业链

2020-11-16 10:58 | 来源: 吉林日报

  在生活中,每天都会产生的餐厨垃圾已经成为城市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在农业里,农作物的秸秆是农业生产中的副产品和废弃物。

  如果加以科学“加工”,这些“放错地方的资源”便可变废为宝。长春国信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就探索出了一条以益虫研究为技术依托,解决“放错地方的资源”的生态循环发展之路,通过构建高效生物转化技术体系,将农业有机废弃物和生活中的湿垃圾转化为昆虫蛋白、饲料和有机肥,实现资源化利用。

  变废为宝

  实现生态循环

  东北熊蜂、螳螂、瓢虫、东亚小花蝽、双叉犀金龟、黑水虻……在国信农业益虫产业化与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智能温室和试验台上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虫子,这些虫子“各司其职”,有的是用来做农业生产中的生物防治,有的是用来消化湿垃圾,有的是用来处理秸秆。

  多年来,国信农业董事长杨柏明和他的研究团队一直在做以益虫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研究。

  “经过几年的研究,在垃圾资源化利用上,黑水虻和双叉犀金龟应用效果都很好。”

  据杨柏明介绍,黑水虻具有生长速度快、繁殖及再生能力强、食物转化率高等特点,养殖黑水虻后的粪便,无臭味,可肥沃疏松土壤,是农作物的优质有机肥。“目前,我们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大部分靠填埋处理,如果养虫吃垃圾的模式能推广,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就能基本解决。”杨柏明说,黑水虻的粪便可做肥料,虫粉可饲养鱼类,还能做林蛙的饲料,这一特殊的转化功能,是其他饲料昆虫所望尘莫及的。

  与黑水虻不同的是,双叉犀金龟的食物是秸秆。双叉犀金龟成虫头上长角,所以俗称“独角仙”,寿命约1年。双叉犀金龟的养殖不但可以解决秸秆利用的问题,双叉犀金龟成虫还可以做成工艺品出售,一对成虫做成工艺品后可以卖88元。

  “秸秆直接还田有一个缺点,由于直接还田时间短,有些可能腐解不了,秸秆中的病原菌和虫卵埋入地下后带来的病虫害,增加了种地成本。”杨柏明说,双叉犀金龟生物治理农业废弃物项目成本低、收益高,可以就地解决秸秆再利用过程中处理难、成本高、污染环境等问题。

  偶然中的必然

  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建立

  在国信农业有机示范基地,走进一栋普通大棚,地上堆满秸秆碎末。工作人员上前拨开碎末,数只10厘米长呈灰褐色的虫子正在秸秆堆中蠕动,这是正在进食的双叉犀金龟的幼虫。

  益虫研究中心副主任许晶在国信农业工作两年有余,见证了双叉犀金龟项目从起步到应用的过程。“国信农业是农业部有机蔬菜示范基地,为保证蔬菜的有机,生物防治一直是国信农业产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益虫研究所正是在不间断的生物防治基础上自然而然建立起来的。”

  “最开始只想通过益虫研究控制棚区内的害虫,在做了一段时间后,觉得不能只将益虫单纯应用于设施农业,应该延长链条,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圈。”许晶说。

  源于一个偶然的契机,杨柏明参加国内某个农业研讨会时,了解到了双叉犀金龟,正契合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思路,回来后便着手成立研究团队进行试验。

  许晶介绍,双叉犀金龟个头大、食量大,幼虫成本仅1元,而且是更好的优质蛋白,具有观赏价值,双叉犀金龟雄性成虫还可入药,低成本高价值,诸多优势叠加。事实也证明,利用昆虫实现的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技术体系,为农业生态系统循环经济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经过几年的研究试验,利用昆虫转化农业废弃物的做法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特点,也可以产业化。”杨柏明说,“下一步,我们将拓展‘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推广模式,在东北三省吸纳2000家专业种植合作社,让食用菌种植户和玉米种植户增收4倍以上。”

  科技支撑

  激活原动力

  今年6月14日,吉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与国信农业举行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双方将在项目合作、创业导师合作、培训等方面展开合作。

  此次合作,是深化校企战略合作,推动产教研融合的新时代产物。当前,教育部正在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和新农科的“四新”建设。校企携手,改造提升现有的涉农专业,布局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新型涉农专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国信农业一直重视科技创新研发工作:建设有机农业研发中心,打造开放的科研体系平台,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吸引大批科研人员加盟企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与中国科学院12个院所、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教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

  作为吉林省农业领域唯一一家入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的企业,国信农业始终把发展有机农业作为科研和应用的起点,以改造传统农业的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打造农业硅谷为发展方向。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相应的科研成果和发展基础,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发展模式。也正是基于此,支撑起国信农业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可追溯农业等现代农业体系。

  这段时间,国信农业副经理李音非常忙碌。“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培训教学的旺季,主要是围绕乡村产业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等内容开展。”

  近年来,国信农业依托吉林国信职业培训学校和双阳乡村振兴学院,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点和田间学苑的优势,累计培训农民上万人,让国信农业的科技成果开枝散叶。

  李音表示,公司正采用“政用产学研”的融合农业模式,打造具有“双阳特色”的农业融合示范区。目前,公司带动周边一大批家庭农场和中小农业企业生态链条,增加上千个就业创业岗位。

  来源:吉林日报

  记者 张力军 陈沫

编辑: 房彦妮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