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市区驱车约10公里,就来到了有着“中国十大古村落”“中国十大最美村庄”美誉的浙江省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这里三面环山,溪水似玉带,从村中穿过。村内古祠气势磅礴,古民居保存完好,古店铺、古城墙虽历经几百年风雨涤荡,依然古风浓郁、古韵悠扬……
如今的大陈村村容整洁、村风和谐。但是,谁能想到2005年前的大陈村还是江山有名的贫困村,村集体负债60多万元,村里环境脏乱,村民对村“两委”信任度低,信访不断,各种社会问题错综复杂。那么,这个曾经的后进村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的呢?答案就是“文化”二字。
大陈村充分运用悠久村史的深厚积淀,挖掘出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文化浸润与引领氛围,以文化凝聚村民,增强认同,培育公德,切实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更积极探索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全面推进了乡风文明建设。
一个传统节会的嬗变
农历十月十是大陈村的“老佛节”。这是一个沿袭数百年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当地民间秋收后庆丰收祭拜天地的仪式。按照传统仪式,家家户户都要摆酒席,准备祭祀用品,扛着神像游街。
“以前‘老佛节’是村里最热闹的事,也是最‘闹心’的事。”一些村民说,“那些年,‘老佛节’都成了比面子的日子:谁家的客人多,谁家的面子就大。曾经有人家连摆一个星期的酒席,宴请客人数百之众。”
“老佛节”渐渐变质,让村民精力、财力浪费严重。
时代在变,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世代不变。2005年,汪衍君担任起大陈村党总支书记,一系列治村方法,让大陈这座古村落重焕生机。
顺应村民多年的过节习惯,因势利导,从2005年开始,大陈村引导村民们自筹资金、自导自演、自办移风易俗的文化节。将传统的“老佛节”正式冠名为“大陈麻糍文化节”,将庸俗的吃喝玩乐转移到一系列的文化活动的开展上,其中包括古村风貌摄影展、麻糍擂台赛、风味小吃制作比赛、文艺晚会、好媳妇好青年的颁奖仪式等众多内容。
为了筹备好文化节,镇里的文化站还帮助村里成立了威风锣鼓队、女子腰鼓队、排舞队、民间座唱班等民间文艺团队,并特地聘请了相关老师辅导教艺,好多村里爱好打扑克的后生,喜欢搓麻将的妇女,都纷纷进了文化团队,投入到村里各项文化活动中。他们在亲身参与文艺活动的同时,增长了见识,尝到了乐趣,受了熏陶,其审美情趣、思想觉悟都在文化艺术的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传统的民俗被赋予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后,受到了村民和各界朋友的认可和赞许,2009年,大陈麻糍文化节被浙江省文化厅正式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麻糍文化节”已成为了大陈最响亮的文化招牌。
每年麻糍文化节期间,大陈村接待游客量超万人,旅游收入近百万元,这笔收入都真真切切进入了大陈村村民的口袋。
一座古村换新颜
走进大陈村,马头墙、走马楼、木雕,一草一木皆成美景。古街道青条石铺筑,店铺前店后坊阁楼立,巷弄纵横交错,桥、坊、阁、堂布局有序……
大陈村历史悠久,为徽州汪氏后裔聚居地,在明朝永乐初,中华汪氏74世孙普贤公徙此繁衍成族,后裔苦心经营,形成了一个以徽派古建筑为特色的古村落,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上任后的汪衍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身体力行,用一把扫帚扫出了村庄新面貌,加大对大陈古村落的保护力度,修缮村里的徽派古建筑。古村落焕发生机,大陈村村民也更有了归属感。
悠久的历史积累,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2009年,大陈村通过多方争取项目资金用于古村规划和古道、古建、古民居修缮等。如今,有完整的清至民国时期古建筑(古民居、古祠堂、古戏台等)79处,青石古道3000余米。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文物点59处。
在修复原本恢宏壮观、珍藏着大陈600年历史记忆的汪氏宗祠之时,大陈村还将汪氏宗祠作为高标准的文化礼堂,并依此为阵地,组织村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科学文化,开展麻糍文化节、杨梅丰收文化节等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曾经萧条的祠堂重新焕发活力,大陈村民在这里重新找到了血缘情感、乡愁记忆,全国各地的汪氏族人也纷纷慕名前来寻根问祖。
一边修缮古建筑,一边则是对环境脏乱差进行整治。大陈村曾是当地有名的“落后村”,村民乱搭乱建,杂乱无序,生活垃圾乱扔、污水乱排现象严重。
“脏乱差现象透射出来的是村民一种甘于落后、不思进取的精神污垢。要推进乡风文明,首先必须从‘清洁家园’抓起。”汪衍君说。
从一把笤帚起步,通过村“两委”干部带头扫,发动党员接力扫,鼓励全体村民自觉跟着扫的方式,经过多年的坚持和努力,扫出了村庄好风貌,大陈村也成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卫生清洁村”。在此过程中,大陈村形成了独有的“脸面、灶面、桌面、地面”的“四面洁净”文化,并且随着乡风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又延伸出了“美在路面、美在市面、美在门面、美在情面”“新四面美”文化,打造出了一个“面子美、里子更美”的美丽家园。
文旅融合启动乡村振兴新动能
徐芝燕是大陈村村民,在外打拼多年的她,前两年回村投资30万元,利用租来的老房开起了民宿,虽然仅3个房间,但网上预订价达到了1314元,而且生意火爆;年轻村民汪鑫一直在外做淘宝生意,看到村里的变化,也回村注册了浙里栖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卖起了“妈妈的味道”系列土特产;大陈村年轻媳妇李燕芳则回村开起了手工礼品店,月收入5000余元……
筑巢引凤,大量年轻村民的回归离不开村里的扶持。为带动青年回流,促进创业,大陈村以村集体的名义租下了29处老房子,对外招商,针对年轻创业村民给出了“水电全免、房租减半”的政策。此外,村里还建成了“研学旅行”主题小作坊体验馆,让游客和村民一起体验大陈面制作,品味乡村文化。在大陈村,青年村民回归已成了一种潮流,让在外的“候鸟”回巢创业,既安居、又乐业,村庄也得以焕发生机。
村歌是大陈村的金名片,大陈村曾首创“以村歌管理村庄”,通过村干部领唱,村民代表、党员学唱,群众跟着唱的方式,大陈村民一路把村歌唱进了央视,唱进了省人民大会堂,唱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还被制作成MV,作为国礼赠给参加G20外国元首与嘉宾。
如今,村歌已然成为了村民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唱村歌。通过村歌传唱,唱出了村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唱出了文明和谐的乡村风情,唱出了村民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愉悦感和幸福感,更唱响了乡风文明的新篇章。
进入新时期,以什么样的方式让村民从文化旅游的融合中致富,如何把大陈村歌这块金名片再升级?2019年,通过一年多时间准备的浙西首部大型实景剧《你好!江山》正式落户大陈。剧中参演的演员大多是大陈的草根明星,在实景剧演出期间,村民们不仅拥有了展现自己的更大舞台,同时也拓宽了在家致富的道路。
这就是属于大陈的华丽转身。如今的大陈村村民在村庄的发展中,找到了归属感和正能量,正以饱满的热情建设家乡,焕发出文明向上的精神面貌。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周涵维
来源:农民日报